马山有三宝,分别是山羊、砂纸和银花,是马山历史传统名牌产品,马山黑山羊就排在了首位,究竟有什么样的优势可以让马山黑山羊排在马山三宝的首位呢?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马山县就开始养殖广西特产马山黑山羊了。马山黑山羊之所以出名,主要还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饲养环境和条件。
黑山羊善于爬山,马山山势险峻,涧深岩峭,层峦叠嶂。马山人饲养的黑山羊放养于群山野岭之中,在悬崖峭壁上奔跑和跳跃,吃“碰头草”、喝“矿泉水”、吸“天然氧”,被当地人称为“百草丹”。
根据清代谢启昆所修的《广西通志》里面就有这样的记载:"马山黑山羊,大者百余斤,小者六七十斤,跳越山头如飞鸟,非千百人不可得一,须逐入中,张网捕之,生得剖者血为上,馀血亦佳。”

另外还根据清代县志记载:“年中商人购买,运出佛山、香港达一二千头。”由此证明,很久以前马山黑山羊就有对外贸易了。
马山地处大明山北麓、红水河之滨,养羊之所以能成为马山传统产业,这都和马山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有密切关系。
这里山高水长,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21.3℃,极端最高温度389℃,最低温度-0.7℃,平均无霜期343天,年平均降雨量1667.1毫米、最高2063毫米、最少12458毫米。
马山受到大明山日夜温差大和气候调节以及红水河影响,温暖又潮湿,这对于农林牧产业十分有利。马山县草山草坡总面积为1236万公顷,可利用面积4.63万公顷,全县还有属于草场退化类、既宜牧也宜林的土岭荒坡,面积6.28万公顷。
据有关部门测算马山天然草地可养羊100万只,这为马山放养黑山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马山黑山羊的独特之处就是全身都是黑毛,生长发育快,板肉厚满,皮毛质软细小,瘦肉率高。

1992年广西中医药研究所的专家对马山黑山羊的生长环境及品种资源进行考察后,对其药用价值做出了肯定,并指出马山黑山羊有28种药用方向,测定出马山黑山羊的羊胎素等主要药物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其他的山羊品种。
进入21世纪之后,马山县大力推进马山黑山羊的品牌化之路,在把美味带给大众的时候,也为当地创造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马山黑山羊主要食物即为山上的天然草木类植物和清甜泉水。在与其他家畜易受农药、化肥等物质污染的饲料相比,比较环保。在饲料加工过程中,猪、鸡及部分牛饲料都要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而羊饲料到目前为止,还基本没有使用抗生素。
这就说明,羊肉在所有肉类中是安全马山黑山羊肌纤维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极小,营养价值系数较高的食品。
马山黑山羊还被认定为绿色山羊品种,其在养殖中摄取含有多种中药成分的草料,肉质具有药用价值。与其他肉类相比,羊肉的营养价值较高,蛋白含量高于猪肉,脂肪含量却低于猪肉。

羊肉中的矿物质如钙、项及元素铜、锌等的含量都比牛肉和猪肉高;而最突出的是羊肉的距围量低。
研究证明,人体摄入过多胆固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年经权威部门检验,马山黑山羊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2.6%以上,随的3%;胆固醇含量每千克仅为60毫克,比猪肉低75%,比牛肉和绵羊62%含人体必需氨基酸15种以上,尤其是谷氨酸含量竟然高达1103%。
马山黑山羊可以说是浑身是宝,根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羊食百草可百病,肉是十全大补,肝可明目清肝,血是消暑解毒,胆是疗疳治疮,乳是润心。凡食羊者,男则补阳,女则补阴,少则强身,老则延年。”
里面还说:“羊肉能暖中补益,开胃健力,治虚劳恶冷,五劳七伤。羊肉能比参、黄芪。人参黄芪补气,羊肉补形,凡食品中,折耗最重得,数羊肉。”

黑山羊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术后、病后调养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寒冬食羊肉可暖胃,是该季节的补益佳品。
黑山羊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之功效,特别适宜中气下隐、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常食用黑山羊肉或配以适宜的滋补药品,可起到补虚、养肾、延年的作用,因此近几年羊肉成为人们越来越青睐的食品。
马山黑山羊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绿色安全食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黑山羊已成为最抢手的绿色肉食品,被国内外市场普遍看好、供不应求,市场前景极其广阔,相信马山黑山羊的明天一定会更好!